湛江文艺网讯(转自金砚传媒)2017年6月21日,由北京金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共同主办的“人生之船——冯兆平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隆重展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海军原副政委 王登平中将
中共中央办公室原副主任 乔庭
外交部原副部长 于引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王林旭
中央党校研究员 宋文治
中央美院教授 张树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度
清华大学教授 陈瑞林
清华大学花鸟画教授 徐湛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新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苏百钧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若熹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朱万章
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 方向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李永林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李汉平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徐如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陈醉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巡视员 周晓烨
等等。
出席开幕式的媒体有: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审 李长虹
人民日报总编室政治版副主任 苏显龙
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 康守勇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詹国枢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 冯并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 林跃然
书画频道 盛荣
国学频道 范伟
中国文艺网 单鸣
中国网 吕瑞亮
凤凰网 王君
腾讯视频 曹洪元
爱奇艺 张章
新浪网 梁皓
雅昌网 李秋爽
等等。开幕式当天共邀请30余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并接待来宾和观众2000余人。
冯兆平,1943年生于广东省阳江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湛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几十年来,冯兆平一直以大海渔船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通过渔船,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冯兆平生活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那里三面环海,面对南海和北部湾,有一千六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渔港林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他对大海和渔船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觉得渔船就是人生的象征。他长期坚持到渔港写生,每次到渔港,总是会被停泊在港湾的各种形象、各种姿态的渔船所感动。那庞大的远海拖网船,无疑是家庭的主人,而摇曳的小艇,却象顽皮的小孩,穿梭于港湾之间。各种不同造型的渔船,就是家庭各个成员,冯兆平把自己作为渔船,以渔船寄托自己的情感。
扬帆万里醉东风(136X68cm) 2014
冯兆平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渔船在传统绘画中没有多少参照系,但是他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船的结构复杂,冯兆平运用传统中线的表现方式去表现,力图在线条的疏密对比组合之中寻求和谐,在线条的轻重快慢中求变化。作品中的海水,借鉴西洋画的技法,用水墨的浑化,表现水的透明、水的流动,表现大海波涛。渔船的线的表现方式与海的泼墨表现方法所形成的对比,更能加强画面的效果。
冯兆平对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努力在传统中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审美理想的表现方式。而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传达一种文人的文化精神,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正好符合自己的追求。但是,传统文人画中书法和印章在画面构成中处于非常次要的位置,不能充分体现两种艺术的特点。于是,冯兆平把传统的诗书画印用一种现代的构成方式处理画面,放大书法和印章,使之成为和画处于相同地位的构成元素,形成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代表现方式,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潮平天际远(138X68cm) 2013
《相知相伴月明中》也许是最能代表冯兆平风格的一幅作品,让诗书画印以现代的构成方式完美结合,表达一种诗的意境,一种缠绵悱恻感情。冯兆平的题画诗,不像那些对景写景的风景诗,也没有那些只有空洞赞美生活的语句,而是抒发一种个人真实的情感。诗中以渔家“相知相伴月明中”而引起对远方知心人的深切怀念,寂寞春潮,象在倾诉着一种深深的思念。诗以汉简的形式题在画中,占据画面一半的突出位置,可以作为独立的书法艺术欣赏,而三方大印“涛声依旧”、“长相之”、“情满渔家”,既补充作品的主题,又使篆刻艺术在画中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画中的渔船,以传统书写性的线条表现,和海水那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传统和现代的语言非常协调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使诗书画印各自充分展现各自的艺术特点,又非常统一。冯兆平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探索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一春渔汛千帆舞(180X96cm) 2013
《天海扬帆、雄风万里》以一阙《踏莎行》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十载烟消,千秋功罪,坑灰已冷凭谁记”? “且将华发寄丹青”,“穿云破雾三山去”,诗中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画面两张载满东风的渔船,在宁静的大海中扬帆前进。画面中以草书题写的诗词,展示作者一种积极轻快的心境,两方金文印,增加了古朴的味道。整个画面统一在和谐的暖调子中,使诗书画印构成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红树如丹照晚晴》又是一幅诗书画印结合的比较完美的作品。诗中表达一种寂寞孤单无可奈何的情感。征帆远去,相知何处?红叶如丹,秋深如许。有谁为我共听秋声?两方印白文“红树如丹”、朱文《秋水长天》,一方一园,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用汉简题写的诗充满书法的魅力。秋水长天、远帆红树,与书法、印章,构成一幅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