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文艺评论
雷州半岛的“吴侬软语”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16-11-02 16:10   浏览次数:

——黄彩玲散文集《莲开的声音》读后
墨心人
 
      拿到黄彩玲散文集《莲开的声音》时,觉得挺沉,回家后特意称了一下,一公斤,呵呵。一公斤文章汇集成书,不算重。沉重感来自她三十余年间的创作积淀,来自每一篇文章所记述的喜怒哀乐,是文学生命的份量。初识黄彩玲,是在湛江市文联组织的各县、市、区重点作者的一次笔会上,记得当时廉江来了黄康俊、董坚,遂溪来了廖华强、陆岸,徐闻来了陈堪进、黄彩玲,还有其他县区的谁谁,记忆有点模糊——那是1984年,我们风华正茂。现在翻开书页记述的岁月,黄彩玲人在其中,依旧笑意盈盈。看得见岁月在书中流逝,也看得见作家的生命在流逝的岁月中吐故纳新,郁郁葱葱。她是徐闻人,母语是雷州话,尽管她的白话和普通话也讲得不错。雷州话作为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我一向认为语音偏粗旷,雷鸣电闪似的,像个粗线条的男人。但是雷州话经黄彩玲嘴里说出来,却是和风细雨濡染,棉絮般的柔软。听她说话,像是在听一个柔弱女子的轻声诉说,反映到文字上,就别有一番韵味,是雷州半岛不多见的“吴侬软语”。

      吴语覆盖范围很大,而吴侬软语则是以苏州无锡一带方言为主,清新柔婉,酥酥糯糯,不急不躁,沁人心脾。苏州评弹是吴侬软语的典型代表,歌曲《姑苏城》也令人听了如痴似醉,大家不妨百度来领略一番,这对于理解黄彩玲柔婉的语言特点,是很有帮助的。写文章是一种讲述,是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声音。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声音特点及语言风格,自然就有了不同的文字风格,所谓文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阅读文章其实是在听作者讲述,视线在字里行间游移,会有个声音同时在心里响起。黄彩玲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在《莲开的声音》的七十五篇散文中,是把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和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加以抒发。同学情、朋友情、同事情、父母情、母子情、夫妻情、师生情、乡情等等,是她散文里的常见主题。这些日常情感如涓涓溪流,几十年来的倾注,渐渐溢满了她的精神世界,也溢满了这本《莲开的声音》。她用自己的吴侬软语,讲述这些情感,阅读起来,很有一种视觉和听觉交融的意趣。《水莲花》里那个小学女老师形象,便因此跃然而出:“轻轻盈盈地来到我们中间,在课室门口,略一低头,便扬起一张盈盈笑意的脸……声音如水莲花一般,娇娇柔柔的,如同芬芳空气飘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我疑心黄彩玲今天的语音特点及文字风格,便是受那位美丽的小学女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灵秀之气不经意的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我想那位女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即便因为右派父亲的影响而命途多舛,耄耋之年也会出落得雍容清泠而令人肃然。因为人生的凄风冷雨,洗刷不掉善良美好的灵魂,洗刷不掉腹有诗书的精气神。
      这本散文集里的文章,有浓郁的纪实色彩,内容多是作家几十年间所经历的人和事,充满回忆和祝福。书中多次出现父母、老公、儿子及邻居、同学、朋友、同事的名字和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梳理出她的大致人生脉络:在农场长大,进入曲界镇工作,开始文学创作,进入徐闻县政府工作,走上领导岗位,调入湛江市妇联,进而出任湛江市文联副主席,成为湛江文艺界的一位领导。这个人生脉络或许会令父老乡亲骄傲,但是作为多年文友,我看重的是她的文章,其他光环皆微不足道。她善于观察,于细微处见功力,有的文章几乎和日记无异。如《提着爱的灯笼》、《2011年的最后一天》等,看了这些文章,人们会发现,只要用心来过,每一天都能过得很好。《坐在长凳上的老人》,描述的是一个小场景:早上上班遇雨,进路边一家银行暂避,看到坐在长凳上的一位老人及一位年轻女子的交集。简单的事情揭示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丑,在本书文章中多见。《雨夜》是一篇近似小说的散文,谋篇布局是小说的感觉,从内容及叙述上看则是散文。在雨夜里回忆往事,参悟生命,同时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类可读性较强的近似于闪小说的散文,在书中比比皆是。
      散文、小说、诗歌是文学领域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体裁虽有不同,之间却有多种联系。分行排列的叙事诗有时近似于小说,如《荷马史诗》等;有的诗歌写得像散文,或有的散文写得诗情画意,又称散文诗,说是散文也未尝不可,鲁迅《野草》里尽多这样的文章。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文学现象。散文和小说有时候也没有太明显界限。鲁迅的《一件小事》等文章,说是小说没问题,说是散文也未尝不可。平淡的日子本身就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散文,个中的细节却往往生动得具有小说的一切要素。本书中《阿菲》、《小青》、《海边的婚礼》、《海风恰恰吹起》等篇什便属于这一类。《海风恰恰吹起》讲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因为网聊产生了“爱情”,从贵州来到这里与一个在路边小餐馆里以劏鸭宰鹅为业的小伙子同居的故事。我们不必怀疑小姑娘对爱情义无反顾的真诚,只是免不了会想,等她二十六七岁时,会不会原谅自己当初的冲动和幼稚?那时青春已不可重来——这才是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
      写散文的人,免不了总有些文章和旅游有关。我不是个爱旅游的人,但是爱读书。黄彩玲说,旅游或者读书,肉体或者精神,总得有一样在路上。这活说得好,让阅读旅途化,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反之亦然。肉体的旅途往往偏向于走马观花而失之浅薄;阅读的旅途却可以纵横古今中外,有天然的厚重感。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同时又喜欢旅游,则精神和肉体同时在路上,所写的旅游文章,自有其独到的人文质感。如《漠河的记忆》、《有一个地方叫情人谷》等篇什,是旅游文章里的上品。亲情是黄彩玲文章的永久主题,在《致我的父亲母亲》里,她讲述自己在一次大手术之后,与老公在病房里的情景:“……他扶我上洗手间,帮我洗脸、翻身,喂我喝汤吃粥。那天,他不小心碰到了我的导流管,痛得我大声叫喊,这个外表冷峻、平时在众人面前不怒自威的男子汉,竟然心痛得全身发抖不知所措,就像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孩子。从不善于表达的他每天在病房里讲我们的爱恋故事,在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终于明白满怀柔情才是真男子。”夫妻相濡以沫的关系,平日里平平淡淡不易察觉,这种时候却动人心魄。因了这一次手术,亲情的小河山洪爆发,导致婆媳在电话里相互哭泣倾诉,从不主动打电话回家的在外求学的儿子,一天一个电话问候妈妈,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抵人心。其他篇什如《珍惜与你相处的时光》、《从天边走来的孩子》、《冬至》等篇什,母子情深,嵌入平凡生活,能看见活着的意义。说到底人生也是一次旅行,甚至可以说是苦行。从哇哇婴啼,到垂垂老去,游历江湖险恶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读这些文章,真的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能让我们与亲人多饮一次早茶,多说一句情话,给朋友多发一条短信,给生活多留一点温馨回忆.。
      本书中的许多文章,书卷气足,哲思味浓,行文自如,颇有大家风采。《爱是一种修行》,从张爱玲、林微因、胡兰成、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人的并不完美甚至是有些怪异酸涩的爱情故事中,去思考人生,认为爱是一种修行:“拥有爱的女人由里及外散发着一种别样光彩……直到渐渐老去,给人的印象仍然还是那样的年轻、优雅和善良。”《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更多了一层宗教层次的思考。黄彩玲说:“我是爱莲的,心似莲开,与莲有着一份今生来世的约定,我祈求上苍一定要在远处凝视着我,安抚着我,赋予我莲般的吉祥,莲般的圣洁……因为五百年前,我是你冥冥中失落尘世的一颗小小莲子……我依然情愿为你花开,为你心碎。”记不清谁说的一个意思,大意是说人这一生有三重享受:一是物质的,富裕或者贫穷;二是精神的,在娱乐范畴;三是宗教的,超越精神与物质领域,说不清道不明,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这个层面的思考,是一种精神皈依,是人生中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很多人走不到那个地方,是他们自身原因,此前的任何亵渎之音,都是因为自身蒙昧。
      生活中的黄彩玲似乎是个天生不会大声说话的女人,要是跟人吵架,肯定吃亏——输在音量上。但是我很难想象她会跟人吵架。她的柔弱,更像是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里逆来顺受的小脚女子,即便是受了什么委屈,也是躲在家里某个角落默默落泪那种。这反映在《“温比亚”之夜》中,就显得颇为可爱:在雷州半岛常见的台风肆虐的恐怖之夜,她会忐忑不安、六神无主,打电话给几百里开外的老公喊救命。当然,这样的生活情致,过后完全可以理解为夫妻间的一种浪漫互动。当这个柔弱女性坐在主席台上,以湛江市文联副主席的身份面对藏龙卧虎的湛江文艺界诸俊彦侃侃而谈的时候,又是那样自信、大方,张弛有度。多重性格汇集起来,就是一个生动的立体的人,笔下文章便也因此多姿多彩。如《牛的眼泪》,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这个故事司空见惯于各地农村:牛老了,干不了活,主人要杀来卖钱,牛默默流泪——这便是菜市场上那些牛肉的前世今生。专家说,牛流泪是排盐的一种方式;另外,牛在叫时,会挤压泪囊而流泪。言下之意是说,牛不是通过眼泪来表达感情的。呵呵。我想那牛平时也没怎么见排盐,眼看着主人举起了大铁锤,就排了;那牛平时叫起来不排盐,现在哀嚎起来却是盐如泪下了,倒也奇妙。依专家所言,人类流泪又何尝不是排盐?与感情何干?退几步说,即便老牛没能预感到自己死之将至,不懂得怨恨它为之服务了一生的主人,不懂得因此对人性悲哀绝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为了换取几吊钱而在这种作恶状态中生活了千万年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司空见惯的非人性,边吃着亲爱的老牛肉,边在内心淡淡地谴责自己的不应该,也算是还有点儿人味儿,因为豺狼虎豹不会这样想。
      我猜黄彩玲讲这故事时,会跟着老牛潸然泪下。能把这故事写出来,便是圣灵良知。中学时读过一篇散文《秋色赋》,老师说写得很好;后来又读了《秋色赋》里揶揄的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感觉是真的好。这两篇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的相距近千年的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境界上也有千年之遥。今人笑古人,千百年后,谁又笑谁?好的文章是一定穿着百衲衣吃着百家饭赤着脚走过人间喜怒哀乐的,这是文学的灵魂。没有这种灵魂性质的担当,文章便如穿着华丽衣裳的行尸走肉,风光两秒钟,内里早已腐朽。
      回到书名《莲开的声音》本身,自然会想起莲花。莲花即荷花,是佛教中的圣花,有着丰富的宗教哲学涵义。释迦牟尼降生后即会行走,脚下步步生莲。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说的就是起心动念,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清净,念兹在兹。它们盛开的声音,用耳朵是听不见的,须用心来倾听。倾听它们如何在五浊恶世生根发芽,倾听它们如何一尘不染地露出水面,倾听它们如何悄然怒放迎风摇曳,倾听那清香泛起涟漪,倾听那涟漪一圈圈荡漾,一圈圈洗濯世界,一圈圈洗濯人心。
      《莲开的声音》里的“吴侬软语”,传达的便是这样一些声音,悲天悯人,洁净天地。
      为人为文,这里有无量功德。
 
 
                                                                                                                               201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