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基层文联
【作协动态】赤坎区举办“迎‘七一’ 颂党恩”主题征文比赛活动(一)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7-02 09:25   浏览次数:

迎“七一” 颂党恩

——赤坎区举办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2024_副本.jpg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磅礴奋进力量,最近,中共赤坎区委宣传部、赤坎区文联、赤坎区妇联、赤坎区作协联合举办“迎‘七一’ 颂党恩”主题征文比赛活动。主办方共收到60多篇(首)参赛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或追忆峥嵘岁月,或抒发爱党情怀,或描写山乡巨变,或讲述发展新貌,展现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近日,经赤坎区征文评审组认真评审,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首),优秀奖10篇(首)。

评奖结果

一等奖:

《阳光挽高了村庄》(黄宝)

《旧事·展望》(谢妙玲)

 

二等奖:

《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延安精神——<红色延安的故事>读后感》 (庞祥艺)

《蔚蓝之城,鲜美之都》(金晓云)

《为打造“五新赤坎”注入“税力量”》(张茗维)

 

三等奖:

《对着大海说出心中的热爱(组诗)》(何武豪)

《乡村学校里的天使》(谢锦英)

《逸志拓荒新时代 砥砺奋斗新青年》(黄芊蔚)

《您是我们心空最亮的星》(嵇兰芬)

《福居梦圆》(封爱群)

 

优秀奖:

《甘霖星火——参观甘霖夜校有感》(杨超记)

《传承红色基因  筑梦税务新篇章》(杨文聪)

《赤坎,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 (黄宝)

《情怀的力量》(凌风)

《走在党的百年征途上》(蔡仁川)

《党旗在泮北飘扬》(陈建伟)

《游雷州青年运河》(吴芝林)

《赤坎华彩:绘就“鲜美湛江”新画卷》(陈逢琼)

《一颗红心向党》(李映)

《所有对祖国的赞美都发自内心》(朗诵诗)(何武豪)

 

作品展示

 

一 等 奖

阳光挽高了村庄

黄宝

 

几年前,回一趟家乡,见村巷里少了以往人们来回往返相互问候“吃饭未”“去哪里”的热乎,甚至,有些房屋闲着,闲着的还有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今年,携妻带儿回老家过年,大概是一种“探个究竟”的潜意识决然。许多在外地经商务工的,也从四面八方回来,不少还是儿时的玩伴。

大年初几,轮流到亲人家吃请,一问,前几年实际情况是,单靠一亩三分地已不足养家糊口,生存法则无形中控制或主导了他们的选择。

“现在农贷不用抵押,还有政府贴息。”“去年种水稻每亩补80元,今年升到130元。”

“土地流转生出了合作社,农户如今都成了股东。”

“除了种地,还有搞养殖、贩饲料、建冰厂、跑运输的,返乡的都在家门口就业兼得照顾老幼,也省了牵挂。”

讲话的每个人眼里都闪着一种希望之光,仿佛感到时来运转了。

“到田间去看看。”侄子见我一脸疑惑,拉着我的手就出门了。

印象中,村前的田块,土壤不含养分,横七斜八的像个蹲着死气沉沉的老头,这般不争气的沙质土壤只能种番薯。种番薯的无奈和苦楚,我尝过。先犁田,后起畦,母亲往畦上插薯苗,我用脚踩薯苗,每插一根,便踩一脚,畦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窝,然后,我往窝里浇水,母亲往窝里施肥,随之复土。次日一场大雨,刚起的田畦一下子崩溃了。如今,村前一马平川,灌渠纵横成行,机耕路笔直,有些片区开始蓄水,在等待专业合作社的插秧机开进。瞧那波光粼粼,我的脑子已翻到稻穗熟了的一幕,四野飘香,千里流金,宛若镀了一层阳光。

侄子说,一年两造的水稻,亩产去年就超千斤了。

转到村西边海滩涂,偌大的养殖场,那格子塘池宛如一张铺向天际的稿纸,任你书写最美的文章;塘堤下,海岸边,近海红树林,靠堤木麻黄,一条绿色长城固守着养殖场和村庄。我伫立堤上,在寻找既往那段掩脸斜走、沙打泪下、飞沙走石的路,还有台风过后人们争先恐后去拾尖角螺的那片海,但不管如何地努力,也找不着北了。

行至一座塘屋前,坐在石凳上抽“大碌竹”的那人抬起头,向我上下打量。“小玉龙!”“大头鱼!”我们几乎同时叫出幼名。“大头鱼”开诚布公,说他是来帮儿子看塘。“听说你儿子早是村里养虾的‘独角兽’了。”我顺其话意问他。“如今没兴个人承包,大都由合作社养殖,村民既是社员又是雇员”,“卖买由社员做主,按股分红很公道”,他一言一顿地介绍起合作社经营。忽然想起什么,他又解释说,“今天本该儿子值日,他却进城找‘京东到家’去了。”

劳动与资本结合,社员既得劳动报酬又获股份分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我眼望闪闪的鳞光,无不感慨万千!

合作社,这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出世,就如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千家万户,也挽高了整个村庄。

跟着一担担的鳞光回到村里的市场,已是下午四点钟了,仍人来人往,一片熙熙攘攘,卖鱼肉菜的档口井井有条,烧猪肉、烧蚝的香气扑鼻而来。从地理上论,市场在村北,处纪家镇和企水镇的中间位置,周围八九条村共有五六万人,他们都习惯来此间赶圩,做买卖。

“小玉龙!”一手提着光鲜鸡一手抓住酒瓶的那人,冲我喊一声。啊,是初中时乒乓球冠军、我的唯一对手“左撇子”阿柱。念旧的他,非要我去他新屋小酌不可,还说儿子昨天刚从深圳回来,赶今晨新居入伙。

三层楼的住宅,亮堂堂的,洗手间都配有智能化马桶,厨房竟装有洗碗机,格力空调带管式装修。儿子住三楼,其中一间房堆满行李,他解释说,不打算在外漂了才带回这么多东西。还说,父亲也是上月才打马回府,父子准备在自家一楼开一间网店,搞直播。刚才进来时,见一楼有穿中国电信红色马褂的正在“穿云引线”。

“这回你又当冠军了。”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也在备战搞直播热销。

三两杯下肚,便互诉衷肠了。

“咚咚咚,咚咚咚”......一声急一声缓,该是暖场鼓点。他们说,许多人家刚吃完晚饭,顾不及洗刷碗筷,就携儿带女拔腿往戏楼赶了。

推开窗,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聚光灯朝戏楼背景幕打出《陈瑸》两字。歌词熟悉而悦耳,陈瑸是故乡人,初任福建古田县令,后为福建巡抚。是被清朝康熙皇帝称为“清廉中卓绝者”,后人把他与丘浚、海瑞合称为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

拿戏说事,寓教于乐,绝了!一出雷剧《陈瑸》,恐怕胜过村支书做几个小时的亷政教育报告。

阳光下,昔日的恬神村仿佛长高了许多,一片欣欣向荣。

 

 

旧事·展望

谢妙玲

         

一抹鲜红,如阳,如月,领我一路向前......

后来,热泪盈眶,党给我未来,我愿尽所能为中国梦添上一笔。

我,来自一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童年的我,挽着裤腿,踩着海沙,扣着大大小小的贝壳,仰着被晒得乌红的小脸蛋高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长大,但我依旧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我就读的第一间学校,在海边,不远处就是大山一样的生蚝壳堆,我们的爸爸妈妈大多是普通的渔民。他们没日没夜地敲着蚝壳,供养着一家大小,偶尔抬头,喊着疯跑的孩子们......小时候,我生活的全部:贝壳,沙滩和太阳......我从来不知道,除了这些,原来外面的世界很宽很大。

黑啾啾的我,不足一米二,我被妈妈牵着手送到了学校。老师很和蔼,细细的眼镜架,弯弯的眉眼。她说,学校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孩子们会像海绵一样,吸足很多美好的东西,变得沉甸甸。

我第一次走进了图书馆,我第一次摸到计算机,老师说,这是党和祖国给我们的关怀,小小的我问,党是什么?老师讲:“党是中国人的母亲!”

中国人的母亲?我似懂非懂。

九岁的我,尝了人间疾苦。父亲在渔船上摔伤,手术后被叮嘱休息一年。妈妈愁白了头,常常坐在灯下叹息。她没日没夜地埋头在贝堆里,撬啊撬,可是她又如何供养得起四个娃,两个老人,一个受伤的丈夫?妈妈甚至买不起我要的铅笔和作业本。

老师来家里,同样,顶着细边眼镜,弯弯的眉目。她给我们讲了党的助学政策,教我妈一笔笔地填了申请书。我的学费免了,还按学期发放生活补助。

小小的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党是中国人的母亲”。

一年,不长,肯定也不短,父亲卧床静养,母亲撑起整个家。我们姐妹几个的学费免了,母亲眉心舒展了不少。我们的餐桌坏了,撑着三条腿的餐桌,老是摆着我们姐妹淘来的小贝壳,就着咸菜,日子一日日地熬。熬到中秋,我们一家老小在十五瓦的灯泡下,吃着咸菜,听着外面的鞭炮响,没人提月饼,甚至没人敢提去庙里拜(当地风俗),因为的确买不起任何祭品。

门框吱一声长响,咸咸的空气里竟有些甜。村里的李叔满头大汗,高高卷起衣袖,也不言语,埋头往屋里搬东西。油,米,月饼,居然还有纸巾和盐。妈妈愕然,村长的摩托停在门口,尾架上扎着一袋吃的。他话也不多,进了屋,帮着把受伤的父亲挪到桌前,叮叮当当地修桌腿,卸下车尾的袋子,把食物摆上桌。

“党给的,渡过难关再说。”村长说。

妈妈抱着小弟,眼红了。躺着的父亲,握着陈叔的手说谢谢,眼里升起了水汽。那年的中秋,我们家很热闹。村里的干部,话不多,有空就往我家里跑,见着能伸把手的活,二话不说,立刻动手。我们老师,还细心地给我准备了作业本和笔,甚至注意到我下雨天没有鞋穿,给我带了一双新雨鞋。我偷偷地问妈妈,为什么这些人这样护着我们。妈妈告诉我,这些都是共产党员。爸爸笑:“大了,妞,你要入党,就像他们一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从小,我听了这句,也懂了这句:“锦上添花是人情,雪中送炭是好人。”那时候,我在想,我的另一个母亲是党——她是好人!我以后,不一定做到锦上添花,但我一定努力做到雪中送炭,因为我就是被“炭”温暖的人。

我争气,我是村里的一个大学生,奶奶说我是山里飞出的凤凰,我想,就算是金凤凰也是党给我插上的翅膀。爸妈为学费发愁的时候,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们,我可以申请大学生补助,公办师范生扶持政策让我很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

学生年代,我不逊色,是入党积极分子。我很虔诚,党就是我的信仰。同学问我,为什么这么积极,我笑。我明白,长大后的我,强大后的自己应该为人民服务。人育我成长,我报以忠诚,我要成为党的一分子,站在前面,替人民前行。党的恩情,我紧记,她赋予我使命,照我前行,引导我成了强者,为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

我的故事不是个案,是千千万万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百姓故事之一。生动,感人,又有着浓浓的情味。

现在的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我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党与人民的事业之中,致力于祖国未来建设。学生是我的心头肉,我是学生的指挥棒。我与他们共同进步。我用党员身份,资助困难的学生,我就像当年的老师,架着细细的镜架,有着弯弯的眉目。

我的职业光荣,虽然来自这三尺讲台,但我的荣耀不只三尺。我教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我还很注重红色教育。我告诉孩子们,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历史。爱国是中国人首要的思想任务。我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带他们游故地,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民族的自豪感,从小培养。党,带着人民,走进了繁荣。

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出一份力。我甚至很享受拿着长扫帚在长街劳动的过程,我知道这是我的城市,我的祖国,是共产党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响应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我认真完成各种培训,也积极参与其中,对老教师,我给予尊重,虚心学习;对新教师,我倾心相助。

党,中国人的母亲;我,党的儿女!

 

 

赤坎区作家协会

顾问:赵金钟、庞祥艺

主编:邓存波

副主编:黄钺(常务)、詹亚旺、姚学沼、苏展、何杰、陈媛媛

编辑:黄钺、陈媛媛、张丽然、吴文康、吴国明

总监:詹亚旺

编委:赵金钟、庞祥艺、邓存波、黄钺、詹亚旺、姚学沼、苏展、何杰、陈媛媛、张丽然、吴文康、吴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