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文联工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时代化赋能文艺评论张晶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23-02-22 00:05   浏览次数:

       强劲的东风,推开了2023年的大门,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满怀信心地跨进了这个新的春天!新的一年,文艺评论何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命题,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路标。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为核心观念,来探索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发展趋向。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二部分,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理论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是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与实践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跨越艰难险阻一路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新征程上谱写华章、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文艺批评标准及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对于中国文艺理论界建构文学史、艺术史,对于作为批评标准开展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批评活动,都起到了最主要的纲领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部分,是以19世纪的欧洲文化及其传统为土壤的,其中的美学思想、批评理论,也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历史的条件下产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苏联和中国,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事业及批评实践,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崭新的一页。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作用,非但不能减弱,而是应该得到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更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开创新境。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并不意味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词句,来充斥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论著,而是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当下文艺实践的时代特征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的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脱离中华文化传统与时代,即便通篇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词语,也是缺少生命力、无法产生文艺批评的价值的。这也是在我们的文艺理论史上并不罕见的情形。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本体的学术论争,如关于“实践”,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学术论争,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面对具体的文艺现象、文艺作品时,就是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下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正是遵循着这种融通的原则。

对于文艺评论家而言,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首先是要深入理解中华美学思想的传统,懂得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对创作和鉴赏的基本标准,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赋比兴”,如“以形传神”等等。也要对支撑中华美学的儒道释思想基因,对玄学、理学、心学等学术思潮所滋养的审美观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现当代的经典文艺作品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同时,也对当下的文艺创作现场有全面的观照。只有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对于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史有深入系统的了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有真正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批评标准,有很多内在的相通之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人类审美和批评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美学观念与文艺价值理想,有很多可以融通之处。融通首先是要对两方面的理解、思考与阐释。譬如“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对于我们理解文艺的本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提出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于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的视野,从艺术认识论到艺术生产论,都是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方式的根本方式。邢煦寰先生认为,“艺术掌握世界,要依靠它独特的对世界的思维方式,反映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统一协作,绝不能仅仅依靠它的独特思维方式——一般认为是形象思维方式——就可以完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本质的一柄关键性的钥匙。在中国美学思想系统中,“感兴”也可视为文学艺术的独特掌握方式。感兴的基本含义是触物以起情。“感兴”源于“赋比兴”之兴,指诗人或艺术家在外物的触动下,产生创造性的审美情感,从而进入创作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为兴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的内涵是什么?是情。所以又说“起情故兴体以立”。感兴的过程即是触物而兴,《比兴》篇的赞语就说:“触物圆览。”这就不仅是一种艺术认识,而且已经包括了艺术生产实践。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意义上看,感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生产发生方式的范畴。感兴的观念绝非仅仅存在于诗学,而且在乐论、画论和书论中也都多有呈现。再如关于文艺的真实性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这样的命题,并且成为现实主义文学最基本的原则。在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恩格斯又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重要的原理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文艺必然遵循的创作原则。而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对于“真”的理解,还有着不断深化的内涵。庄子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盖指情感的真实精诚。五代著名画家荆浩的画论名作《笔法记》中提出“度象取真”的审美观念。据笔者的理解,荆浩所说的“真”并非形似,而是包含着对象的内在生命感,因为荆浩明确表示,这个“真”与“形似”有明确的区别。《笔法记》中说:“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如果没有内在气韵,象也就是死的,何谈为真!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在中国美学中“真”的深刻含义。这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及评论,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美学思想融通起来,是在深层的融合,而非表层的并合。而且,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为当代文艺评论的基本原则,把当下的文艺理论及创作实践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当下的文艺评论工作。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是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用新的目光、新的标准来推动文艺评论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标识。“中华美学精神”是从中国美学传统中发展而来,但它并非只是对中国美学的总结,而恰恰是以此作为当下文艺理论和创作的活的灵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段论述无疑是对“中华美学精神”最集中也是最精准的概括。三个“讲求”是从中华美学传统的精华中提炼出来的命题,笔者曾试图这样理解: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审美运思的独特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审美表现的独特方式,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作品审美存在的独特方式。这三个“讲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独特”是指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或其他民族美学传统的独特民族特征。很明显,“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并非是在“发思古之幽情”,也非仅仅为了中国美学理论研究,而是使之成为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力量。